- 補特伽羅
- (補特伽羅, 补特伽罗)
(sa) pudgala, 'the body, matter; the soul, personal identity' (M.W.); intp. by man, men, human being, and [lang id =1028]衆生 all the living; also by [lang id =1028]趣向 direction, or transmigration; and [lang id =1028]有情 the sentient, v. [lang id =1028]弗.* * *為梵語 pudgala, 的音譯, 意譯為數取趣、 人、 眾生, 指輪回轉生的主體而言。 數取趣, 意為數度往返五趣輪回者。 乃外道十六知見之一。 即‘我’的異名。 佛教主張無我說, 故不承認有生死主體的真實補特伽羅(勝義之補特伽羅), 但為解說方便起見, 而將人假名為補特伽羅(世俗的補特伽羅)。 原始佛教主張緣起, 認為‘諸法無我。 但又承認業力與輪回。 到了部派佛教時代, 許多部派建立了不同名稱的‘我’, 做為業力寄托及輪回的主體。 犢子部及其支派的‘補特伽羅’, 就是其中之一。 補特伽羅有下列三種特征: 一、 是輪回的主體: 在《異部宗輪論》中, 說犢子部認為: ‘諸法若離補特伽羅, 無從前世轉至後世, 依補特迦羅, 可說有轉移。’ 二、 是記憶的主體: 如《大毘婆沙論》卷十一謂: ‘犢子部說, 我許有我, 可能憶念本所作事, 先自領納今自憶故。’ 是認識的主體: 是六識之所依, 如《大乘成業論》謂: ‘我體實有, 與六識為所依止。’ 照以上所說, 補特伽羅和外道的‘神我’就無所差別了。 故犢子部被認為是‘附佛法外道’。 所以《大毘婆沙論》和《俱舍論》中都立了《破我品》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